放射性药物行业研究
来源:Sam的行研笔记
壹 放射性药物行业概括
1.定义
放射性药物(radio-pharmaceutical)指将放射性核素放出的粒子或射线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用于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和药物体内过程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都属于放射性药物的范畴。其广泛应用于肿瘤诊疗、心肌显像、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发现和炎症组织成像诊断等,实现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快速、无损实时成像,是分子影像(molecular imaging)和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的重要基石,为真正意义上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供新的手段和途径。
放射性药物与其它药物的不同之处在于,放射性药物含有的放射性核素能放射出射线。因此,凡在分子内或制剂内含有放射性核素的药物都称为放射性药物。放射性药物和一般药物共同之处在于,必须符合药典,如无菌、无热源、化学毒性小等要求;此外,还应根据诊治需要而对其发射的核射线种类、能量和T1/2有一定要求。
放射性药物的主要特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有放射性、不恒定性、自辐射分解、引入量少。
2.种类
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人体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
(1)放射性药物按其用途可分为诊断和治疗两大类
(2)按核素来源可分为加速器(生产的)药物、核反应堆药物等
我国国家药物标准收载的36种放射性药物全均由14种放射性核素制备的。因此,可按核素的不同分为14类。这14种放射核素是:32磷、51铬、67镓、123碘、125碘、131碘、132碘、131铯、133氙、169镱、198金、203汞、99m锝、133m铟。
(3)按使用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体内和体外放射性药物
体内、体外放射治疗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方面:和体外照射相比,体内照射放射源强度小,由几个毫居里到大约100毫居里,而且治疗距离短,照射范围小。体外照射的射线必须经过皮肤和其他正常组织才能到达肿瘤,因此,肿瘤照射剂量受皮肤和其他正常组织耐受剂量的限制。为提高肿瘤照射剂量及其分布的均匀性,需要选择不同能量的射线和采用多野的照射技术等;而体内照射,射线直接到达肿瘤组织,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受照射量很小。
3.行业发展历史
4.放射性核素分析
目前放射性核素的生产主要三种方式:反应堆、医用回旋加速器、发生器,其中核反应堆
5.放射药物应用领域
放射性药物所发射的不同射程的射线,是核医学诊断及治疗的基础。
在疾病诊断方面,核医学用于骨骼显像、心脏灌注断层显像、甲状腺显像、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肾动态显像、阿尔兹海默症早期诊断等,是诊断及指导治疗心、脑、肿瘤三大疑难疾病的最佳手段之一。其所依靠的现象技术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PET),并利用锝[99mTc]标记系列单光子药和以氟[18F]-FDG为代表的正电子药物的放射性,结合CT、磁共振图像融合对病灶进行准确的医学显像。
在治疗领域,根据中国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14年普查,我国放射性药物治疗覆盖领域包括甲亢、皮肤病、关节炎等,其中甲亢占比最大,占比为36%。
6.行业政策分析
贰 放射性药物行业发展现状
世界总体规模庞大,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为主。2017年全球放射性药物销售额达45亿美
市场总规模逐年攀升,复合增长率居医药第一。Frost & Sullivan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放射性药物市场规模达到43.82亿元人民币,2013-2017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2.1%,同时预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6.34亿元人民币,对应2017-2022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19.4%。预计2017-2022年放射性药物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19.4%,引领医药行业发展。
渗透率较低,增长潜力巨大。Frost & Sullivan数据显示,2017年放射性药物销售收入仅占中国药品总销售收入的0.31%(按出厂价计算),放射性药物渗透率仅为0.21%左右,而美国渗透率接近7%。2013-2017年,美国人均放射性药物支出增至56.5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9.7%;相较而言,中国人均放射性药物支出仅增长至3.2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2.5%。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诊断用放射性药物占据市场主流,治疗型前景较广。分品种看,诊断放射性药物是主导品种,在全球放射性药物中占比高达90%。和全球的应用类似,我国放射性药物主要用于疾病诊断,市场份额占比达到80%,治疗用放射性药物市场份额占比则仅为20%。随着核医学不断进步、市场对放射性药物认知度不断提升,治疗用放射性药物市场份额将逐步攀升。
放射性同位素于医学应用广泛,中国严重依赖进口。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上的应用最广,
治疗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占比高达90%。尽管我国具有可用于同位素生产的反应堆、一些重要同位素的生产线与相关的生产技术,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国内反应堆生产同位素
地域特征明显,产业集中度高。从药物市场区域来看,2017年华东地区占我国放射性药物市场整体的33.97%;华北地区占14.21%;华南地区占12.31%;华中地区占13.86%。而就产业布局来说,据2015年平安证券公司研究报告,国内的放射性药物产业主要分布在成都、北京和上海,其中成都与北京产业规模相当,各占40%左右。
叁 放射性药物产业发展驱动力
1.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医疗保健支出逐年增长
2015-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接近3万元大关,其CAGR为8.7% 。据相关统计,2017年中国高端医疗人均消费金额为0.32万元/人,医疗保健支出为1451元/人,且均呈现历年上涨的态势。由此可看中国在医疗保健领域仍有着极大的增量空间。
2.患病人数逐年递增,需求市场扩大
中国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总发病率大约在20%,2亿以上人口患有这类疾病;从2010年到2016年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来看,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在我国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而我国大城市甲亢患病率为3.7%,甲减患病率为6.5%,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为18.6%;其中甲状腺结节发病数上升最快。
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2015年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人,死亡约233.8万人。近10多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长,癌症负担总体呈持续上升态势。其中住院的甲状腺癌患者占70%,与我国甲状腺疾病暴涨保持一致。
截至2014年,全世界有4.2亿左右人患有皮肤病。其中,我国约有1.5亿皮肤病患者;5%的人患人脚气,脚气的病发率在15%-35%,真正治疗好皮肤病的人不到10%。患者年龄日趋年轻化,且数量仍保持着持续增长。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关节炎患者高达3.55亿人;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在肥胖症、糖尿病流行性疾病及环境因素影响下,中国关节炎病人超过1亿人。其中中国类风湿性关节炎约占0.4%,相关患者群体约占全球类风湿关节炎群体的16.88%,缓解率为8.6%,残疾率却高达50.3%。
3.技术革新不断加速与升级
目前,放射性药物的核素主要来源于回旋加速器、反应堆、发生器。随着核医学技术快速发展,医学影象技术的不断突破,PET/SPECT能生成更精确的显像图像,应用程度将提升放;放射免疫疗法是一种定向治疗,可将单克隆抗体与放射性同位素结合,识别并附着癌细胞,之后直接传输辐射到癌细胞特定部位,这为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疾病治疗选择。
肆 放射性药物竞争情况
1.竞争格局分析
(1)国际竞争格局
全球核医学/放射性药物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全球核素药物生产企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目前主要由3家企业主导,合计约占总市场份额的50%。全球核素药物市场主要公司有Cardinal Health(康德乐)、Mallinckrodt(马林克罗制药)、GE Healthcare (通用医疗)3家医药公司控制全球近一半市场的市场份额。
(2)国内竞争格局
目前国内放射性药物生产企业数量20余家,由于核药行业涉及放射性核素且对企业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过去我国核药的研发和生产主要集中在与核技术应用相关的国家科研院所或其下属企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并不激烈。
国内核医学设备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占领,而核药市场目前主要由东诚药业和中国同辐两家企业共享,初步形成了双寡头的垄断局面。我国核药行业的主要企业有:中国同辐、东诚药业、安迪科、智博高科和华益科技,其中中国同辐占据了约40%市场份额。
国内放射性药物行业竞争主要表现在国内产品与进口品牌之间的竞争。由于国外放射性药物发展时间较长,技术水平较为先进,因此进口药品多集中在高端市场,竞争力较强。
2.市场主要参与者
(1)中国同福(01763.HK)
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是经国资委、财政部批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及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共同出资,以原中国同位素有限公司为平台搭建的中核集团核技术应用产业专业化公司,以同位素制品、辐照加工等为主业。目前为中国放射性药物龙头企业。
从中国同辐的药品分部(含显像诊断及治疗用放射性药物、呼气试验药盒和测试仪产品、体外免疫诊断试剂和药盒及其他产品)毛利率来看,核素药品的整体毛利率维持在70%以上,且逐年有增长趋势。
(2)烟台东诚(002675.SZ)
东诚药业设立时主要从事肝素钠原料药和硫酸软骨素的研发、生产与销售。2013年,公司董事会制定了“原料药和制剂业务并重、内生式增长与外延性拓展共进,在制药领域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展战略。在接下来几年中在核素制剂领域大举并购,目前公司已经成长为我国核素制剂行业龙头,并且核素制剂已经成为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
(3)上海欣科
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是由美国GMS公司(原美国欣科国际公司,现已由上市公司东诚药业收购)和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共同投资创建的一家中美合资企业。公司引进美国欣科国际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填补了国内无正规放射性药品集中生产、供应的空白,突破了国内放射性药品供应的传统模式。主营研制、生产放射性体内用药品(放射性显像剂、尿素[14C]呼气试验胶囊及其药盒、用于治疗癌症的放射性籽源)等。从梳理的情况来看,我国放射性药物相关企业大多是围绕中国同福、烟台东诚展开业务联系的,多成为其下属子公司或参控股企业,整个行业的行业集中度相较其他高很多,双寡头垄断特征明显。
戊 放射性药物行业发展趋势
1.医用放射性同位素以进口产品为主导,国产替代可期
放射性核素是放射性药物制备之根本。随着国内反应堆老化、退役,同时国家科研任务重,医用同位素生产只是辅助任务,不同单位协调困难,2008年后放射性核素生产几乎全部停止,主要的医用同位素原料基本依赖进口。近年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开展医用核素研发生产,一个反应堆难于形成规模、稳定商业供应,满足全国市场需求。国内2.医用核管制松绑,技术不断下沉
国内核素生产主要集中在中核集团、少数科研院所手中,产业链上游市场化较弱,寡头垄断较为明显。这一方面与国家对核工业管制政策有关,因而社会资本进入的可能性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核工业和核素的特殊性,民间技术力量薄弱,无法对上游企业形成有效的冲击。总的来看,该领域市场化不明显,国有资本把控严格,最终导致放射性药物原材料呈现进口主导的尴尬窘境。我们预计随着技术的进步、产业政策的支持以及国家监管政策的松绑,民营资本会不断涌入,市场化程度提升,进而助推我国核医学的发展。
3.非临床评价体系和技术指导原则逐步确立
放射性药物作为一类特殊的药物,涉及辐射剂量学、辐射生物学、放射化学以及药学等多个专业领域。所有研发的放射性药物对人类是否安全都需要通过临床前安全性实验来证明,然后才能决定新药是否能够进入临床实验。受放射性法规、放射性动物实验设施、放射性操作许可及动物实验操作过程中产生大量放射性垫料、放射性废水、含放射性动物尸体等条件的限制,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GLP)条件下的放射性药物安全性评价成为放射性药物研发的短板。但同时,技术层面的法规和指导原则较少涉及,急需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指导文件,以期为我国放射性药物研发提供支持。
4.肿瘤生物导向治疗(放射免疫治疗)将成主流技术
近年来,镥[177Lu]、钇[90Y]、镭[223Ra]等性质优良的放射性同位素日益频繁地用于新药研发和临床治疗,放射性同位素正在为改善国民卫生保健做出显著贡献。伴随着精准医疗概念的不断深入,基于单克隆抗体的肿瘤生物导向治疗(放射免疫治疗)现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未来将在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5.进一步加深产学研结合,提升创新水平
当前我国放射性药物专业研发人才少,高水平领军人才缺乏,难于满足放射性药物快速发展需求。大多数研发工作仅参考国外已有文献,简单重复,创新能力不强,原创性放射性药物更少;放射性药物企业多关注仿制药开发,与科研院所、高校研发及临床核医学结合不够,科研成果转化慢,不能满足临床核医学新的要求。
-
安斯泰来中国区总裁赵萍:创新风向增强2025年底气
2025-04-09 20:26:07
-
勃林格殷格翰2024年惠及更多患者,积极筹备新药上市
2025-04-02 19:21:19
-
落户成都,武田数字化又一重大投资!
2025-02-07 09:25:00
MedTrend
∣ 医趋势
医疗前沿资讯 | 趋势观察洞见 | 组织与领导力 | 人才解决方案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