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太子”免遭批捕背后:药明生物全球化的“劲敌”正在回归
来源: E药经理人 作者: 高嵩
三星集团继承人李在镕免遭批捕,三星事件的负面影响正在微妙发酵。生物制药一度是三星集团继芯片后重点布局的产业,其下属生物类似药企业在欧洲市场曾“高歌猛进”,并一度要打入中国市场,而三星更在2018年号称要建成全球第一的生物药CDMO产能。风波后,三星生物一度备受冲击,但当下其业务正在归位,而中国生物药企能借机抢回生物市场份额吗?
医药商业世界的竞争,任何一点变化都可能是机会,抓住便可翻转棋盘,失去则会被竞争对手超越。
2020年6月的第一周,韩国“国民级”企业三星集团继承人李在镕再度因检方指控,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
2020年6月4日,韩国检方以涉嫌违反《资本市场法》规定为由,向法院提请批捕三星集团实际控制人、三星电子副会长李在镕。
2020年6月9日,事件反转,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驳回检方对三星集团掌门人李在镕的批捕申请,同时驳回对另外两位三星关键管理层的批捕,李在镕随即返家。
这场自2017年开始的三星集团丑闻风波,对韩国政经界影响甚广,一度引发“蝴蝶效应”间接导致韩国前总统朴槿惠倒台入狱,这次检方提起诉讼又被驳回,似乎避免了事件再度发酵。
回顾这桩持续数年的韩国政经界丑闻,其影响牵连甚广,看似与医药商业世界尤其是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毫无关系,但实则不然。
韩国检方此次指控批捕李在镕案由之一,便有三星集团旗下三星生物(SamsungBiologics)上市估值造假风波。三星集团于2012年就成立三星生物(Samsung Biologics),并于2016年2016年11月10日在韩国证券交易所主板(KOSPI)成功上市,但在2018年三星生物(Samsung Biologics)韩国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服务局质疑上市前财务造假。
三星生物(Samsung Biologics)专注于生物药CDMO领域,而其控股子公司Samsung Bioepis和另外一家韩国药企Celltrion 则一度是欧洲生物类似药市场上唯一的“亚洲面孔”。
而在三星生物医药板块受三星集团丑闻事件冲击之时,伴随着中国药政改革以及资本市场对于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的开放,药明生物、金斯瑞生物等一系列生物CDMO企业正在加速发展,药明生物更是不断扩充产能以满足暴增的订单需求,而伴随首个生物类似药汉利康的上市,中国的生物类似药也开启纪元。
三星集团的丑闻风波影响正在消退,其生物制药板块正在加速回归增长正轨。面对归来的“劲敌”,中国的创新药企们如何借势“扭转棋盘”实现发展?
生物药CDMO,三星PK药明
全球大型生物药CRO及CMO企业如龙沙、Iqiva、BI、Catalent,近几年都没有“疯狂”的扩张计划,反映在PE上,这些企业的估值普遍在10倍到20倍,“唯二”两家PE过百的生物药CDMO企业便是药明生物和三星生物,而这两家企业也不约而同选择了加速扩张产能策略构建业务“护城河”。
公开资料显示,三星生物最新的市盈率水平高达127倍,而药明生物最新的市盈率水平则高达147倍。围绕这两家东北亚崛起的生物药CDMO“新贵”,正面竞争早在多年前便已经开始。
竞争的一开始,三星生物明显占据了上风。早在药明生物在港交所上市前一年,韩国三星生物制药公司便已经成功在韩国证交所上市,募资约两到三万亿韩元(约18亿美元~27亿美元),用于2018年前将年产能倍增至36万公升,使得三星生物制药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药CMO企业。
但就在三星生物制药高歌猛进,一展在生物药CMO领域“鸿途”的时候,却连续遭遇了众多的问题。2017年,三星生物制药背后的三星集团实际控制人卷入向韩国前总统行贿丑闻获刑,致使三星集团内部出现不小的经营风险。
而在2018年4月25日,韩国金融监督院所属证券选物委员会发布文件,指出三星生物制药上市时的会计处理不符合会计原则,虚增了利润,最高处罚有可能引发退市。
直至2019年3月15日,韩国针对三星生物制药部门涉嫌财务造假案持续调查仍然没有结束,韩国检察官突击搜查了三星生物制药的办公室,而金融监管机构已经判定,三星生物制剂公司涉嫌的欺诈性会计金额可能高达4.5万亿韩元(约合43.5亿美元)。
而此次韩国检方以涉嫌违反《资本市场法》规定为由,向法院提请批捕三星集团实际控制人、三星电子副会长李在镕,事由之一便有三星生物制药的造假风波,但李在镕顺利地躲过了批捕。
虽然时至今日,三星生物的造假风波已经有偃旗息鼓的势头,但其对三星生物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
药明生物乘胜追击
年报披露的信息显示,三星生物制药虽然在2018年实现扭亏为盈,但其营业收入增速由2017年的57.7%下降至2018年的15.3%。而直至2018年年底,三星生物制药也仅仅建成了18万升的CMO产能。
与之对比,原本在资本计划上落后一步的药明生物则趁胜而上,迅速在业务及产能上打开局面。药明生物综合项目数由2017年161个上升至2018年205个,其中临床前项目由90个上升至97个,早期(第Ⅰ及Ⅱ期)临床项目数由62个上升至94个,而后期(Ⅲ期)临床项目数由8个上升至13个;而在2019年,药明生物又与一家全球疫苗巨头签订了长达20年总金额预计超过30亿美元的生产合同意向书。
而也是在2018年,药明生物与三星生物之间的营收差距首度缩小,由2017年的11.22亿元,缩小至2018年的6.27亿元。
“药明生物在原有的‘跟随药物分子发展阶段扩大业务(Follow-the-Molecule)’战略之上增加了全新的战略方向,即‘全球双厂生产’策略,为此药明生物将在全球建立11个生产设施。此策略此前一直处于保密状态,为药明生物与对手竞争争取了时间差。”药明生物CEO陈智胜在接受采访时说。
三星高管转战金斯瑞
同样在2018年后,生物药CDMO领域在中国也掀起了一波投资热潮。奥浦迈、澳思康、迈百瑞等本土生物药CDMO企业在2019年相继完成超亿元融资,就连全球排名第一的龙沙在2018年底也宣布将在广州建设生物药CDMO工厂,配置1000L和2000L生物反应器。
在三星生物因造假风波陷入困境,而中国生物药CDMO领域不断升温的情况下,中国药企也开始转战生物药CDMO领域,并从三星生物挖掘人才。
在2019年初,金斯瑞也正式成立生物药事业部,专注于生物药CDMO业务,部门员工数量达到400名左右。
而在2019年7月11日,金斯瑞在南京建设的覆盖抗体药物和基因细胞治疗的一站式生物药发现与开发服务平台也正式投入使用,该平台一期规划包括南京生物药研发生产中心以及金斯瑞镇江商业化生产中心,总占地面积约为210000㎡,投产后抗体药部分累计产能将达到47600L。
在完成事业部搭建和产能设施建设后,金斯瑞生物也从三星生物的危机中挖掘到人才。
2018年12月6日,Biogen ( 渤健 )行使期权以7.59亿韩元购买了三星生物控股生物类似药子公司Samsung Bioepis股权,最终实现持股51%,而三星随之失去SamsungBioepis控制权。
2019年4月,原韩国三星生物制药(SamsungBiologics)下属Samsung Bioepis高级副总裁Brian Min博士便正式就任金斯瑞生物药事业部首席执行官。
Brian Min博士为三星集团生物制药板块搭建的创始“元老”之一。Brian Min博士此前层对E药经理人表示,加入三星时,三星完全没有生物药业务,自己从0到1做大,整个过程充满成就感。
据介绍,Brian Min博士曾在美国安进公司担任资深科学家10年,负责生物药的发现和开发。之后,加入韩国三星,全面负责抗体新药及生物类似药的开发、生产和注册全流程,且其个人在韩国颇有名望。
对于Brian Min博士,安进和三星无论规模还是名气都远超金斯瑞,选择金斯瑞加入可以看到三星生物在当时面临的风波局面,也能看到中国生物药CDMO红利的吸引力。
“劲敌”三星生物正在回归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三星生物因为2017年开始的财务造假风波,在2018年一度增速下降,但到2019年,其业务又重回轨道,“劲敌”三星生物正在回归。
年报显示,三星生物在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41.39亿元,增速由2018年的15.32%回升至30.94%。对比来看,药明生物在2019年的营业收入为39.84亿元,增速由2018年的56.52%上升到2019年的57.22%。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药明生物与三星生物的营业收入差距在2019年又在2017年后不断缩小。二者的收入差距由2018年的6.27亿元下降至2019年的1.55亿元。
除去营业收入,产能规模是三星生物与药明生物之间较量更为关键的“护城河”,而在产能规模的竞争,三星生物显示出明显优势。
年报数据显示,三星生物2019年在全球的生物药CMO产能规模已经达到36.4万升,占据全球生物药CMO产能的28%,已经排名第一,超过龙沙(26万升,占20%)及BI(30万升,占23%)。
而年报数据显示,药明生物到2022年在全球的生物药CMO总计划产能为28万升,而到2019年底已经投入使用的生物药CMO产能不到此规模。这意味着,药明生物在产能规模上与三星生物还是存在明显差距。
在此背景下,药明生物2020年通过并购方式加速扩充产能。2020年6月9日,药明生物发布公告,针对一座位于美国新泽西州克兰伯里地区的生物药临床生产厂(药明生物十八厂,MFG18)签署长达10年的租赁合同,该生物药临床生产厂总计安装共6000升一次性生物反应器,预计于2020年底投入使用。
伴随三星生物业务逐步回归正轨,其无疑回成为药明生物产能上优势极为明显的“劲敌”。
原标题:三星“太子”免遭批捕背后:药明生物全球化的“劲敌”正在回归!
-
直觉、再生元等医疗巨头纷纷“出招”,关税焦土战下究竟有多大影响?
2025-04-24 14:31:19
-
创新医疗器械审查细则出台:硬核时代开启,伪创新企业将被淘汰
2025-04-22 14:10:57
-
全球创新GPC-3靶向RDC临床突破!远大医药破解中国肝癌早诊难题,剑指肝癌精准诊疗百亿蓝海
2025-04-21 18:27:38
MedTrend
∣ 医趋势
医疗前沿资讯 | 趋势观察洞见 | 组织与领导力 | 人才解决方案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