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采“一刀切”?超预期竞价厮杀背后 仿制药企真正出路在哪里

2020-08-24 13:54:41 wujing

源: E药经理人 作者: 码万祺



尽管行业情绪似乎已经积压到了一个“爆发”的节点,但仍然需要注意,“一刀切”背负贬义太久了。从第三批药品国采,我们应为“一刀切”找到新理解、新意义。


随着第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的进行以及初步拟中选企业名单、品种价格的公布,医药行业里关于集采结果的讨论再一次热闹起来。更多的争议点,或者说是担忧点,在于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低价药”“一毛药”。人们的情绪点,似乎已经从多年之前对于“高价药”“昂贵药”的抨击,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即对于“低价药”的不安心、不放心。


然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显然并不能简单的归因于节约医保费用的考虑。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活动的进展,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药品的安全、质量,不能单纯的看药品的价格是高还是低。对于医保集采价格“一刀切”的争议背后,实际上是对于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模式的争论。原研药与仿制药并存的市场中,究竟哪一种走向才更符合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规律,是问题的关键。


集采品种应不应该、有没有“一刀切”?


第一,“一刀切”是有强大效力的。我们举一个日常生活里的例子:用锋利的剪刀剪编织物,边缘可以做到整齐,剪切了一次还可以在新边缘上继续剪。如果改用蛮力道撕扯的话,有时还撕不掉,也往往在边缘出现很多毛边。再过渡到带量招采与带量谈判的比较来说明问题。我们知道:谈判也是有弱点的,关键矛盾是博弈不定、谈不定。博弈不定就习惯跑东跑西、偏离主题,谈不定就容易谈判失败。把“一刀切”应用于带量采购,虽然也可能流标,但通过竞标、中标,一旦形成带量成交就不易折返、反复。看几批带量采购义无反顾,是这样的。


第二,“一刀切”是有具体背景的。药品带量采购并不可能完全实现“一刀切”。一是企业、产品之间在报价现场能充分、痛快地竞争,仍有一些自由空间可以发挥;二是同组竞争的品种、剂型下,对地方试点带量采购的未过评药品可以主观智慧地设置竞争门槛和条件。比如国家医保局招采部门负责人介绍使用一些间接指标完善招采质量。三是国家和地方推行药品带量采购,沿着循序渐进的进度理性展开。


第三,“一刀切”是给出真资源的。药品带量采购每从医药市场划分出一部分成熟品种,都是要利好参与这些品种竞标的企业,特别是中选者。一方面,通过及时、透明发布竞争规则信息,保证过程合法依规,结果合理可控,以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重塑市场竞争环境和效率;一方面,通过关注中选结果、降价成效能发现影响带量采购执行周期的更细致、隐藏的因素,在执行周期及下一次集采时注意。


第四,“一刀切”是为集采之公器。“一刀切”给予药品、耗材带量采购以严肃、丰满的仪式感,实现带量采购品种大数量、成批次的统合管理。一方面,在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中,战略购买者始终保持不偏不倚的利益超脱地位。一方面,对还未纳入带量采购的任何品种纳入视野关注。对企业、市场、刚需满足的诉求来者不拒,全部倾听,合理借鉴。战略购买者明确下来的规则、纳入哪些品种,企业无法躲避。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新冠疫情影响下,药企的“大市值”已经在股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仿制药企业该不该有“大市值”,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一,仿制药用量势必大幅攀升,包括高端仿制药。在化学仿制药整体与其他药品之间“分蛋糕”,应积极建立总盘子里的份额平衡。化学仿制药与中成药相比,有疗效、循证优势;与生物制剂相比,有价格、可及优势。优势只要是合理的,就应该放大,直到合理的比例。


第二,适宜在一定时期建立仿制药的市场观察指数。药品国家集采已进行到第三批,我们亟待围绕仿制药建立一系列产业和研究指数。包括:已纳入带量采购的品种对外竞争优势指数、仿制药价格变动指数、仿制药生产企业景气指数、仿制药代际更新指数、仿制药不良反应信息等,通过指数体系的建设,就好像重视基药一样,将大大促进仿制药产业发展和市场使用。


第三,在疫苗、创新药、生物医药屡创企业股票市值新高的情况下,第三批药品国采中选的一些有仿制药生产业务的上市企业在股票价格变动上居然“青青河边草”,未能虏获资本市场的信心与支持。我们了解到:在大健康领域,一些投资或投机者曾仅仅依靠盲目收购医院、把服务量做大都能实现变态的“市值管理”,那么,能够匹配巨量消费、实体消费的仿制药生产企业为何不能稳定市值,甚至增加其股票市值呢?我们建议应出台政策鼓励市场支持仿制药上市生产企业的市场维护。


在当前发展阶段,仿制药研发、生产包括低端、高端仿制药,且无论哪种都要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使用放量,这不是又长又湿的雪道么?从社会经济利益角度看,不能越是改革前进的细分行业、企业越遭受市值被打压的苦楚。仿制药无论低端、高端产品都在历经降价过程,这本质上与原研药有经济寿命周期是一样的道理。根据仿制药在临床使用中的显著实用性,仿制药生产企业的自我能力更新性质,它们应该有权利、有资格匹配一定水平的科技估值。如果担心政策难以制定,或者政策可能影响市场公平,那么就需要通过国家主权基金参与持股或鼓励国家支持完成的医药技术成果向民用、商用产业转化等措施来间接布局。否则,仿制药企业还怎么做间接融资?


第四,带量采购不能只打压药价,还要从横向、纵向来吸引、培养产业继承者。通过带量采购工具来催促混乱、盲目的仿制药市场实现适度集中、规模发展、及时洗牌,当然必须有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引导。我们举一个例子比较:仿制药再怎么技术低端,也比同处化工领域的原油要高许多吧。通过宏微观政策管控、管理,中石油、中石化、中化“几桶油”既是国民经济命脉的上游企业,也做到了中游、下游业务,并享有可观的、稳定的,甚至是被动的市值管理。那众多仿制药上市企业有没有可能、必要获得这种“企业国民待遇”呢?在我们看来,大有必要。尤其在倡导经济发展内循环同步的今天。当然,我们不能以结果左右过程,还是寄希望于仿制药生产企业也要自由努力。


上面提到的是横向问题,即:仿制药企业与创新药企业、与化工巨头企业相比,不能始终处于市值竞争的绝对劣势上,要有外部性方面的政策合理干预。我们继续谈纵向问题。即:仿制药生产企业的明天在哪里?


一方面,仿制药生产企业,特别是带量采购竞争中的佼佼者应该相信所在阵营的发展前途和可持续效益,争取不掉队,各自发挥能动性、创造性把仿制药市场的边缘和效用做大做强;一方面,本土仿制药研发、生产企业们作为医药科技追赶阶段的民族力量、被国家支持竞争的力量应敢于铸剑、亮剑,随时间前进不断攻克难关,迟早、尽早在企业界做出有中国特色的普强。


对仿制药行业沉默的大多数来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分享: 分享

MedTrend  ∣ 医趋势

医疗前沿资讯 | 趋势观察洞见 | 组织与领导力 | 人才解决方案

扫一扫上方二维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