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热议之后 仿制药企业前行的动力在哪里?

2020-09-21 14:23:52 wujing

来源: Insight数据库   文丨雷伯开



药品第三批集采招标已落下帷幕,国内药企价格厮杀与外企弃标共存,行业内意见纷纷,褒贬不一;然而我们每一位致力于改善人类健康的医药从业者,更应结合历史与现状进行思考,冷静面对,寻求突破。


药品突破地板价,质量真的有保障吗


集采结束后,讨论最多的是价格如此之低,企业还有没有利润。实际上各个企业的药品成本国家门清,能够制定出最高指导报价,也考虑了企业利润空间。


因为每一份药品注册申报资料中,都包含了药企生产药品所涉及的原辅料、包材信息,包括其供应商、购买合同与发票、以及产品的批生产批记录(包含产品投料到成品的收率和整个生产周期),审评机构完全可以清晰的计算出每一最小包装药品的直接成本;而且还可加上生产现场动态核查的情况,实地取得第一手生产资料,两者相印证。


因此,药监部门与招标办之间的信息互通和联动,对于药企的报价将拥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制定出更合理的价格空间。而除去直接成本外,生产厂房设备折旧、水电气、人工成本、以及配送成本,也需要一并考虑在内。


一旦出现低于核算成本中标的,招标办是否要问询其报价合理性,能否持续供应?以及配套何种措施来监管和保障药品质量?是否需要对低于成本中标的药品进行随机的抽检,避免因价格低导致的质量下降?


虽然不排除企业根据其市场策略选择低价,使患者形成用药习惯,后续即使不再中标,但用药路径依赖心理形成之后,即便价格上涨几块钱患者能够承受得起,大概率还会继续购买相同品牌。但无论何种价格中标,国家都应建立起确保药品质量和长期供应的机制,以满足患者需求。


此外,药品价格的未来趋势判断需要结合我国国情,也需要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背景下分析。如李克强总理所说,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年收入为 3 万元人民币, 有 6 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 1000 元。大数据时代,构建和统筹好数据,能够为真正有利于全局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这或许是我们国家药品价格改革和政策调整的真正出发点,为广大的低收入人群降低负担,用得起药,保得住身体健康。


但客观而言,集采药品降价之后,老百姓是否会用价廉物不美的常识判断药品质量和疗效?对国产仿制药的是否信心?仍然是监管部门和药企需要持续关注的,这关系到医药改革能否真的取得成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集采招标已经开展了 3 轮,老百姓对现在仿制药的质量与疗效的真实体验如何,我们可以到医院、社区进行调查,收集真实的信息,为制度优化与进一步改革提供更合理的决策依据。


在稳定中变革,在变革中发展


在医药改革之后,我们也清晰的看到了药品审评审批进度加快,新药上市速度加快,重大疾病的治疗药物可及性提高;在药品集采之后,药品价格显著下降,看到了药企更加重视研发,看到进入研发领域的专业学生数量增加,为创新转型提供更多人才资源,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但是,同时也看到了众多药企在一致性评价前后的挣扎和失落,有流传很广的一句话:不做一致性是找死,做了一致性是等死;在现有的集采竞争机制下,一致性评价的成本能否收回还充满未知。因此,在保障药品质量与供应前提下,是否要在价格上给药企愿意继续投入研发的信心?


改革的举措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优化,找到更好的平衡点。回顾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感触最大的就是每个朝代立国之初的制度,都是基于时代背景,实事求是,都给每个帝国带来过繁荣,但是随着时间演变,事情发生变化,制度发生走形,逐渐失效,反而成为发展的「障碍」。这些历史经验带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国家要在稳定中变革,在变革中发展;睿智的古人已经总结得非常简洁:易。


在平衡风险与收益前提下,医药改革的步子是不是也可以加大,把四个「有利于」落到实处!比如在药品注册上,部分注册分类为 3 类的药品,是否可以通过原研国外亚裔人群的临床数据,结合日本等亚洲国家的临床数据,对中国人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具有良好收益的,可否仅通过 BE 研究来批准上市;一方面可以提高用药可及速度,同时可减少药企研发成本,有利于降低药品价格。比如原研说明书明确是空腹或餐后服药的,BE 研究可否部分豁免空腹或餐后, 不需强求与 FDA 保持一致。


而 9 月 11 日,国家药监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实施办法(试行),本次《实施办法》第十一条明确,对首个挑战专利成功且首个获批上市的化学仿制药品,给予市场独占期,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该药品获批之日起 12 个月内不再批准同品种仿制药上市,市场独占期不超过被挑战药品的专利权期限。这项政策就有别于美国首仿专利挑战给予的 180 天独占期,对我国的仿制药研发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点赞。


认清现实

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医药改革中,广大的低收入人群有没有药、用不用得起?这部分人群的真实用药需求如何,监管部门也是站在国家全局的角度思考,平衡用药需求和药企利益。当我们讨论国家步子迈得太大,众多药企活不下去时,国家肯多把眼光往众多低收入人群聚焦以及扶贫攻坚等,不正是我们国家的「善」之所在吗?国家医药改革的路线本质上不新鲜,犹如当年毛主席领导的中国革命走的群众路线。集采价格的热议也只是改革之路的一个波动,相信国家的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为了行业更好发展,后续调整会给出答案的。


中国本身医药市场足够大,发展速度快,药企在国内的市场能够活得很好,走出去的动力不足,对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则认识更不足,难以在全球市场获利!国家从供给侧出发的一系列改革,所谋甚远;目前医药行业经历的一系列改革,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意在引导制药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我们能够成为全球的制造工厂,但离世界药厂还非常非常远,仿制药显著落后于印度。至少在经历过一致性评价后,倒逼药企进一步优化生产效率、提升质量、降低成本,希望有能力与印度药企进行全球竞争,争取更广阔的市场与空间。参考中国制造强大的其他行业-家电、轻工、光伏、钢铁,无不经过一番苦痛,走向强大之路是困难的,却是正确的,仿制药企业也需要有这样的认知;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是困难的,但也正因为难,也吓退了企图谋取暴利之人,未来也会奖励坚持做了困难而正确的企业,有如京东当年坚持自建物流、供应商体系等重投入,抓住中国互联网电商趋势,成为电商一极。因此,仿制药企业须认清现实,顺应趋势,去挣取合理的仿制药利润,探索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


同时,在新冠疫情下,每个国家对药品的需求也会相应发生调整,而生产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海外每周确诊增幅仍在 4% 以上,美国、印度、巴西每日确诊人数还在 3 万之上,印度更是接近 10 万,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这些疫情严重国家的药企停产情况如何,是否影响药品供应,出现部分药品短缺?中国药企在此时该如何应对,去争取更多全球药品供应占比,也是一次历史机遇,值得我们深入考察和谋划;基于这些国家的民意,如疫情反复或未来出现新的突发事故,大概率历史重演时,中国药企能否再次抓住机遇。


数据均来源于腾讯新闻


相信中国仿制药企业新的历史机遇下,深化转型与加强技术创新后,定能创造新的平台,走向全球药品市场,成为创新药和仿制药的一极。这条改革之路,会有部分企业被淘汰,会有坎坷,但在付出巨大努力后,十年或二十年后回顾,都会感激每一个从业者今天所做的努力!对每一个企业和个体而言,现在的状态可能会是脚下行到水穷处,但冷静思考后继续寻求突破,也可能是头顶月明天心时!


结语


特别喜欢一个朋友的微信签名:越努力越幸运。每个人的努力都会有回报,或物质或精神,总会在某个时间点收获,愿意去相信自己的努力对社会对家人是有价值的,就要继续努力。


每个企业在竞争中努力做到产品质量有保障,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有价值的产品,相信总能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机会。


国家和民族越努力,也才能产生发展需要的共鸣和力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稳。人类越努力,才能走出地球,走出太阳系,在浩瀚的星河中发出璀璨的光芒。


不抱怨,坚持努力前行!

分享: 分享

MedTrend  ∣ 医趋势

医疗前沿资讯 | 趋势观察洞见 | 组织与领导力 | 人才解决方案

扫一扫上方二维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